智数统计规则
发表于:2022年04月19日 16:42:53 • 更新于:2022年05月23日 16:39:50
•一、数据更新时间
目前智数的数据更新时效是T+1。在查看当日,看板图表中呈现的是昨日数据。
1、 若当日进行员工入转调离操作或组织架构操作,数据结果会在第二天呈现。
2、 工资报表数据在手动归档之后的第二天,呈现数据结果。
二、数据来源
1、 智数的数据来源包括:员工报表、工资报表、考勤报表、招聘统计、员工绩效、培训记录、审批记录、人才盘点归档、组织历史归档。
2、 与系统首页及各模块工作台中的数据不同,智数的数据为天级别统计值,并非每时每刻动态变化。
三、分析方向
1、 人员方向统计周期为自然月。
2、 成本方向统计周期为计薪月,考勤统计使用成本方向就与考勤报表一致。
3、 招聘方向统计周期为自然天。
四、数据说明
1、 当月同一员工发生多次调整将统计为多次,调岗指标穿透后仅展示这位员工的一条数据。
2、 在职人数统计逻辑:按照任职记录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统计,如果员工的最后工作日为本月最后一天,在统计人数时是需要统计在本月中;会存在期初期末部门在职人数为0,但期间内部门有人员入职离职的情况。
3、 未填写性别或年龄的员工,会被统计为性别未知或年龄未知。
4、 司龄、离职司龄、工龄等,默认以年为单位。
五、字段定义
1、员工
调岗时间 | 员工生效时间最后的一次调岗时间 |
直属部门 | 指员工所在部门 |
在职人数 | 一、当前月在职人数为: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出,统计入职日期在当月最后一天之前的在职员工 二、历史月在职人数为:归档员工报表中,归档月在职状态为在职的员工人数 三、在职人数:是统计员工每月报表中是否存在这个员工 |
月均人数1 | 月平均人数=(月期初员工人数+月期末员工人数)/2 (当前月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月均人数2 | 月平均人数=当月每天在职人数之和/当月天数 (当前月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入职人数 | 入职日期在当期,就算一次入职人数,即入职日期在统计周期内的人数,不考虑当前员工在职状态 (当前月入职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入职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转正人数 | 转正职日期在当期,就算一次转正人数,即转正日期在统计周期内的人数,不考虑当前员工在职状态 (当前月转正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转正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离职人数 | 离职日期在当期,就算一次离职人数,即离职日期在统计周期内的人数,不考虑当前员工在职状态 (当前月离职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离职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调岗人数 | 调岗人数指岗位调整人数、部门调整人数、职级调整人数的并集合计,不考虑当前员工在职状态 (当前月调岗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调岗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当月实际增减人数 | 当月实际增减人数=当月期末人数-当月期初人数 (当前月实际增减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实际增减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平均司龄 | 取当期员工报表中员工司龄总和/当期员工报表中员工计数,不考虑当前员工在职状态 (当前月平均司龄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平均司龄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平均司龄(在职) | 取当期员工报表中员工司龄总和/当期员工报表中员工计数,且当前员工在职状态为在职 (当前月平均司龄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平均司龄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男性人数 | 取当期员工报表中字段“性别=男”计数,不考虑当前员工在职状态 (当前月男性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男性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男性占比(离职) | 取当期员工报表中字段“性别=男”计数/当期员工报表中离职员工计数,当前员工在职状态为离职 (当前月男性占比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男性占比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女性人数 | 取当期员工报表中字段“性别=女”计数/当期员工报表中员工计数,不考虑当前员工在职状态 (当前月女性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女性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女性占比(离职) | 取当期员工报表中字段“性别=女”计数/当期员工报表中离职员工计数,当前员工在职状态为离职 (当前月女性占比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女性占比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性别未知人数 | 取当期员工报表中字段“性别未知l”计数/当期员工报表中员工计数,不考虑当前员工在职状态 (当前月性别未知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性别未知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性别未知占比(离职) | 取当期员工报表中字段“性别未知”计数/当期员工报表中离职员工计数,当前员工在职状态为离职 (当前月性别未知占比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性别未知占比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离职率1 | 离职员工数/(在职人数+离职员工数) (当前月离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离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离职率2 | 离职员工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当前月离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离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离职率3 | 离职员工数/月初人数 (当前月离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离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离职率4 | 离职员工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 (当前月离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离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离职率5 | 离职员工数/(月初人数+当月入职) (当前月离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离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入职率1 | 入职员工数÷(当月在职员工计数+当月离职员工计数) (当前月入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入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入职率2 | 当月入职员工数/月初人数 (当前月入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入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入职率3 | 当月入职员工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当前月入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入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当月调岗率 | (岗位调整人数+部门调整人数+职级调整人数)/(在职人数+离职员工数) (当前月调岗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调岗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主动离职率 | 离职人数中离职类型为主动离职的计数/(当月在职人数+离职日期为当月的人数) (当前月主动离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主动离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被动离职率 | 离职人数中离职类型为被动离职的计数/(当月员工归档报表在职人数+离职日期为当月员工人数) (当前月被动离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被动离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主动离职人数 | 离职人数中离职类型为主动离职的计数 (当前月主动离职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主动离职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被动离职人数 | 离职人数中离职类型为被动离职的计数 (当前月被动离职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被动离职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试用期离职人数 | 离职人数中转正状态为“未转正”的计数 (当前月试用期离职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试用期离职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试用期离职率 | 离职人数中转正状态为“未转正”的计数/(当月转正状态为“未转正”的在职人数+离职日期为当月员工转正状态为“未转正”人数) (当前月试用期离职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试用期离职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离职司龄 | 离职员工的司龄 (当前月离职司龄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离职司龄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异动人数 | 异动人数指入职人数、转正人数、离职人数、调岗人数的并集合计 (当前月异动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异动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调岗人数 | 调岗人数指岗位调整人数、部门调整人数、职级调整人数的并集合计 (当前月调岗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调岗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退休人数 | 离职人数中离职类型为退休离职的计数 (当前月退休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退休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期初在职人数 | 没有离职日期人数 + 离职日期在首月的上月底之后的人数+入职日期小于当月的人数 (当前月期初在职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期初在职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期末在职人数 | 没有离职日期人数 + 离职日期在末月月底之前的人数 (当前月期末在职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期末在职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入职人数(在职) | 入职日期在当期,就算一次入职人数,即入职日期在统计周期内的人数之和,且当前员工在职状态为在职 (当前月入职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入职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入职人数(离职) | 入职日期在当期,就算一次入职人数,即入职日期在统计周期内的人数之和,且当前员工在职状态为离职 (当前月入职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入职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转正人数(在职) | 转正日期在当期,就算一次转正人数,即转正日期在当前统计周期的人数,且当前员工在职状态为在职 (当前月转正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转正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调岗人数(在职) | 指统计周期内岗位调整人数、部门调整人数、职级调整人数的并集合计,且当前员工在职状态为在 (当前月调岗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调岗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调岗人数(离职) | 指统计周期内岗位调整人数、部门调整人数、职级调整人数的并集合计,且当前员工在职状态为离职 (当前月调岗人数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调岗人数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首年周转率 | (司龄小于365天的员工+离职司龄小于365天的员工)/(统计周期末在职员工人数+离职龄小于365天的员工) (当前月首年周转率从当前月员工报表中天级别统计得出,历史月首年周转率从归档员工报表中统计得出) |
累计离职人数 | 为系统中全部累计离职的人数合计,可以根据“离职日期”字段进行筛选,统计出任意月累计离职的人数,不受员工报表归档限制。 |
累计入职人数 | 为系统中全部累计入职的人数合计,可以根据“入职日期”字段进行筛选,统计出任意月累计入职的人数,不受员工报表归档限制。 |
年度离职率 | 当年1月至12月累计离职人数/(当年12月份在职人数+当年1月至12月累计离职人数) 该字段在“组织对比”中显示 |
2、工资
薪酬成本 | 薪酬成本=实发工资+应补(退)税额+社保扣款+公积金扣款+社保公积金企业+年终奖 |
企业人工成本 | 人工成本 = 企业人工成本 所有的这个字段求和,企业人工成本=实发工资+应补(退)税额+社保扣款+公积金扣款+社保公积金企业+残障金+代缴服务费+成本项合计+年终奖 |
当月岗位基数[自定义字段] | 计算当月xx工资方法: |
最新岗位基数[自定义字段] | 一、无调薪时:最新=当月最新工资基数 二、有调薪时:最新=当前账套内生效的最后一次调薪后的值 |
应补(退)税额 | 累计应扣缴税额-已缴税额 |
商业健康保险 | 本期扣除金额-商业健康 |
基本养老保险费 | 基本养老保险费=社保个人+社保个人补缴-医疗个人-医疗个人补缴-失业个人-失业个人补缴-【附加医疗个人-附加医疗个人补缴】 |
基本医疗保险费 | 基本医疗保险费=附加医疗个人+附加医疗个人补缴 |
失业保险费 | 基本失业保险费=失业个人+失业个人补缴 |
住房公积金 | 住房公积金=公积金个人+公积金补缴个人 |
累计子女教育(上月) | 适用员工:计税方式为工资;上月累计值等于当前累计周期内的上个月份的归档数据的累计值 |
累计继续教育(上月) | 适用员工:计税方式为工资;上月累计值等于当前累计周期内的上个月份的归档数据的累计值 |
累计住房贷款利息(上月) | 适用员工:计税方式为工资;上月累计值等于当前累计周期内的上个月份的归档数据的累计值 |
累计住房租金(上月) | 适用员工:计税方式为工资;上月累计值等于当前累计周期内的上个月份的归档数据的累计值 |
累计赡养老人(上月) | 适用员工:计税方式为工资;上月累计值等于当前累计周期内的上个月份的归档数据的累计值 |
税率/预扣率 | 1.未开启新个税时根据应纳税所得额(未开启新个税)来判断 |
本期减免税额 | 按比例减免或按金额减免 |
全年一次性奖金额(年终奖) | 数据来源:年终奖计税表中同步避税结果或不避税结果 |
年终奖个税 | 数据来源:年终奖计税表中同步避税结果或不避税结果 |
税后年终奖 | 数据来源:年终奖计税表中同步避税结果或不避税结果 |
转入奖金 | 数据来源:年终奖计税表中同步避税结果或不避税结果 |
当月纳税基本工资 | (按调薪后加权值计算请假扣款/自主上传)当月纳税基本工资=当月基本工资基数合计(税前)*计薪天数/计薪标准 |
当月免税基本工资 | (按调薪后加权值计算请假扣款/自主上传)当月免税基本工资=当月基本工资基数合计(税后)*计薪天数/计薪标准 |
税前工资合计 | 当月纳税基本工资+∑津贴(税前)+∑调整项(税前)+∑奖金(税前)+绩效工资项(当前月份生效且税前)+∑当月xx(岗位工资项,税前)+考勤扣款+加班费+最低标准工资合计+一次性补偿收入+代通知金 |
工资合计 | 当月纳税基本工资+∑津贴(税前)+∑调整项(税前)+∑奖金(税前)+绩效工资项(当前月份生效且税前)+∑当月xx(岗位工资项,税前)+当月免税基本工资+∑津贴(税后)+∑调整项(税后)+∑奖金(税后)+绩效工资项(当前月份生效且税后)+∑当月xx(岗位工资项,税后)+考勤扣款+加班费+长期病假工资+代通知金+一次性补偿收入 |
本期收入 | 当月纳税基本工资+∑津贴(税前)+∑调整项(税前)+∑奖金(税前)+绩效工资项(当前月份生效且税前)+∑当月xx(岗位工资项,税前)+考勤扣款+加班费+长期病假工资+代通知金 |
税前实发 | 税前实发=税前工资合计-社保扣款-公积金扣款 |
税后工资合计 | 税后工资合计=税前实发-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应补退税额-补偿金】或税后工资合计=税前实发-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 |
免税工资合计 | 免税工资合计=∑津贴(税后)+∑调整项(税后)+∑奖金(税后)+绩效工资项(当前月份生效且税后)+∑当月xx(岗位工资项,税后)+当月免税基本工资+补偿金-【应纳税所得额 -一次性补偿收入】 |
实发工资 | 实发工资=税后工资合计+∑津贴(税后)+∑调整项(税后)+∑奖金(税后)+绩效工资项(当前月份生效且税后)+∑当月xx(岗位工资项,税后)+当月免税基本工资 |
应纳税所得额 |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工资合计-本期免税收入-一次性补偿收入-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本期扣除金额-商业健康)-(本期扣除金额-税延养老)-其他-允许扣除的税费-企业(职业)年金+公积金需纳税额-[基本附加医疗保险费]-[累计减除费用-累计减除费用(上月)]-[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上月)] |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合计 |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合计=累计子女教育+累计继续教育+累计住房贷款利息+累计住房租金+累计赡养老人 |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合计(上月) | 上月累计值等于当前累计周期内的上个月份的归档数据的累计值 |
累计减除费用 | 非当年入职的:5000*当前报表月对应所属期 |
累计减除费用(上月) | 非当年入职的:5000*当前报表月对应所属期 |
累计应纳税所得额 | 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累计应纳税所得额(上月)+应纳税所得额 |
累计应纳税所得额 (上月) | 本月未导入数据:累计周期内上一次归档数据的累计应纳税所得额 |
累计减免税额(上月) | 累计减免税额(上月)=累计值页面的累计减免税额(上月) |
累计应扣缴税额 | 累计应扣缴税额=(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 |
已缴税额 | 本月未导入数据:累计周期内上一次归档数据的已缴税额+上一次归档数据的应补(退)税额 |
最新基本工资项合计 | 最新基本工资项合计=最新基本工资基数+最新(自定义)基本工资基数 |
最新基本工资基数 | 一、无调薪时:最新=当月最新工资基数 |
当月基本工资项合计 | 当月基本工资项合计=当月基本工资基数+当月(自定义)基本工资基数 |
当月基本工资基数 | 计算当月xx工资方法: |
计薪标准 | 数据来源:对应账套考勤归档 |
最新工资基数合计 | 按月计薪员工:工资详情页所有最新基本工资项+所有最新岗位工资项 |
计薪天数 | ①正式&非正式按月 |
实际出勤天数 | 实际出勤天数=应出勤工作日-请假天数-旷工 |
最低标准工资合计 | 来次考勤归档,长期病假工资=长期病假工资*当月长期病假天数/(应出勤工作日+当月法节) |
综合扣款 | 根据综合扣款具体配置内容 |
早退扣款 | 因为早退的扣款金额之和 |
迟到早退扣款 | 迟到早退扣款=迟到扣款+早退扣款 |
补签扣款 | 因为补签导致的扣款金额之和 |
迟到扣款 | 因为迟到的扣款金额之和 |
考勤扣款合计 | 扣款合计=迟到扣款+早退扣款+补签扣款+综合扣款 |
班次补贴-税前 | 员工当月的班次补贴=员工每天的班次补贴之和 |
晚下班补贴 | 配置时间点为mm:nn补贴金额Y、hh:gg补贴金额Z,统计员工打卡情况表中工作日最晚的打卡时间包含在mm:nn(包含)~hh:gg(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hh:gg(包含)~考勤日结束(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X,补贴=X × Y + XX × Z |
餐补 | 配置时间点为mm:nn补贴金额Y、hh:gg补贴金额Z,统计员工打卡情况表中工作日最晚的打卡时间包含在mm:nn(包含)~hh:gg(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hh:gg(包含)~考勤日结束(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X,补贴=X × Y + XX × Z |
车补 | 配置时间点为mm:nn补贴金额Y、hh:gg补贴金额Z,统计员工打卡情况表中工作日最晚的打卡时间包含在mm:nn(包含)~hh:gg(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hh:gg(包含)~考勤日结束(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X,补贴=X × Y + XX × Z |
全勤奖-税前 | 当月全勤时,全勤奖=方案中设置的全勤奖金额 |
公积金扣款 | 公积金扣款=公积金个人缴纳+公积金个人补缴+补充公积金个人缴纳 |
调薪金额 | 当前账套最后一次调薪后的最新工资基数合计-当前账套最初的最新工资基数合计 |
调薪比例(%) | (当前账套最后一次调薪后的最新工资基数合计-当前账套最初的最新工资基数合计)/当前账套最初的最新工资基数合计 |
社保公积金-企业 | 社保公积金-企业=社保企业缴纳+社保企业补缴+公积金企业缴纳+公积金企业补缴+【补充公积金企业缴纳】 |
薪酬范围分布 | 5k及以下计薪人数、5k-10k计薪人数、10k-15k计薪人数、15k-30k计薪人数、30k-100k计薪人数、100k以上计薪人数 |
调薪范围分布 | 0-0.5k、0.5k-1k、1k-1.5k、1.5k-2k、2k-3k、3k-5k、5k-10k、10k-20k、20k-50k、50k以上 |
薪酬异动分布 | 5%及以下、5%~10%、10%~20%、20%~30%、30%以上、<=0 |
企业人工成本 | 包含:实发工资、应补(退)税额、社保扣款、公积金扣款、社保公积金企业、残障金、代缴服务费、成本项合计、全年一次性奖金额 |
薪酬成本 | 薪酬成本包含:实发工资、应补(退)税额、社保扣款、公积金扣款、社保公积金企业、全年一次性奖金额 |
人均薪酬成本 | 人均薪酬成本包含:人均实发工资、应补(退)税额、社保扣款、公积金扣款、社保公积金企业、全年一次性奖金额 |
平均人工成本 | 有企业人工成本的人数合计为分母 |
人均工资 | 人均工资 = 实发工资合计 / 计薪人数 |
未定薪计薪人数 | 状态为未定薪的计薪人数 |
五险一金 | 五险一金 = 社保扣款 + 住房公积金 + 社保公积金-企业 |
调薪空档期(年) | 排除定薪,根据当前计薪周期最后一天,看板时间切换为季度或年度后,图表时间显示为季度计薪末天或年度计薪末天。调薪日期在未来,空档期会出现负数情况,排名在后面 |
宽带薪酬 | 不跟随时间筛选器变化,仅展现当前,放在工资报表 |
工资总额 | a.工资总额取工资组归档中计算的工资总额,若该管理员管理多个工资组,取归档中的工资总额合计 不同工资组若存在相同员工,将同时参与计算 b.工资总额=∑(实发工资+应补(退)税额+社保扣款+公积金扣款+全年一次性奖金额) (备注:该字段是指直接体现在员工身上的工资金额) c.同比=(当前所取的工资组归档的工资总额-上月工资组归档的工资总额)/上月工资组归档的工资总额*100% d.环比=(当前所取的工资组归档的工资总额-去年同期工资组归档的工资总额)/去年同期工资组归档的工资总额*100% |
平均月薪 | a.平均月薪取工资组归档中计算的平均月薪,若该管理员管理多个工资组,将多个工资组的工资总额与人数加和再进行求平均计算; b.平均月薪=∑(实发工资+应补(退)税额+社保扣款+公积金扣款)/∑计薪人数,结果保留2位小数,不需补0 计薪人数的计算需要剔除以下情况的人员数量和薪酬数据 ①统计报表中,每个月中工资已减员,社保未减员的员工 ②统计报表中,每个月中当月入离职的员工 c.同比=(当前所取的工资组归档的平均工资-上月工资组归档的平均工资)/上月工资组归档的平均工资*100% d.环比=(当前所取的工资组归档的平均工资-去年同期工资组归档的平均工资)/去年同期工资组归档的平均工资*100% |
3、考勤
病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病假的天数 |
事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事假的天数 |
长期病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长期病假的天数 |
婚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婚假的天数 |
丧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丧假的天数 |
产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产假的天数 |
奖励产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奖励产假的天数 |
陪产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陪产假的天数 |
探亲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探亲假的天数 |
工伤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工伤假的天数 |
调休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调休的天数 |
产检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产检假的天数 |
流产假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流产假的天数 |
自定义假期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自定义假期的天数 |
正常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正常的天数之和,状态为空时按正常计算 |
外勤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外勤的天数 |
外出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外出的天数 |
旷工天数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是旷工的天数之和+工作日的迟到/早退导致的旷工天数之和 |
出差(工作日)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出差的天数 |
出差(休息日)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休息日的考勤状态=出差的天数 |
出差(法节)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法定节假日的考勤状态=出差的天数 |
出差(总)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考勤状态=出差的天数 |
实际出勤天数(正式) | 员工正式阶段: |
实际出勤天数(非正式) | 员工非正式阶段: |
应出勤工作日 | 应出勤工作日=每个员工的考勤方案中对应月份的工作日天数 (ps:如果员工没有考勤方案,则按照标准日历统计出的工作日天数进行计算)。坐班应出勤工作日=日历排班天数;排班应出勤工作日=排班天数 |
计薪天数调整值 | 考勤状态首页管理员修改的计薪天数调整值 |
计薪天数(非正式) | 依据出勤设置而定天 |
计薪天数(正式) | 依据出勤设置而定 |
日均时长(自然日) | 日均时长=∑{(每个自然日最后一次打卡时间 - 第一次打卡时间)且大于等于7小时}/截止到上一个自然日有两次打卡以上且大于等于7小时的天数 |
日均时长(工作日) | 日均时长=∑{(每个工作日最后一次打卡时间 - 第一次打卡时间)且大于等于7小时}/截止到上一个工作日有两次打卡以上且大于等于7小时的天数 |
日均时长(休息日) | 日均时长=∑{(每个休息日最后一次打卡时间 - 第一次打卡时间)且大于等于7小时}/截止到上一个休息日有两次打卡以上且大于等于7小时的天数 |
工作时长 | 每日工作时长=考勤日的应出勤小时数 - 考勤日的请假时长 - 考勤日的旷工小时数(不包含迟到早退导致的旷工小时数) - 考勤日的迟到早退小时数 |
工作日加班时长(加班费) | 工作日加班时长(加班费)=加班日期为本计薪月且为工作日,某员工所有加班记录中补偿方式为加班费的有效时长之和(跨天加班导致跨计薪月的加班时长都算在开始时间所在月份) |
休息日加班时长(加班费) | 休息日加班时长(加班费)=加班日期为本计薪月且为休息日,某员工所有加班记录中补偿方式为加班费的有效时长之和(跨天加班导致跨计薪月的加班时长都算在开始时间所在月份) |
法节加班时长(加班费) | 法节加班时长(加班费)=加班日期为本计薪月且为法定节假日,某员工所有加班记录中补偿方式为加班费的有效时长之和(跨天加班导致跨计薪月的加班时长都算在开始时间所在月份) |
工作日加班时长(调休假) | 工作日加班时长(调休)=加班日期为本计薪月且为工作日,某员工所有加班记录中补偿方式为调休假的有效时长之和(跨天加班导致跨计薪月的加班时长都算在开始时间所在月份) |
休息日加班时长(调休假) | 休息日加班时长(调休)=加班日期为本计薪月且为休息日,某员工所有加班记录中补偿方式为调休假的有效时长之和(跨天加班导致跨计薪月的加班时长都算在开始时间所在月份) |
法节加班时长(调休假) | 法节加班时长(调休)=加班日期为本计薪月且为法定节假日,某员工所有加班记录中补偿方式为调休假的有效时长之和(跨天加班导致跨计薪月的加班时长都算在开始时间所在月份)小时 |
加班总时长 | 加班总时长=加班日期为本计薪月,某员工所有有效时长之和(跨天加班导致跨计薪月的加班时长都算在开始时间所在月份) |
工作日加班时长(结转加班费) | 当月结转的且加班开始时间时工作日的加班记录,在当月结转的时长之和。 |
休息日加班时长(结转加班费) | 当月结转的且加班开始时间时休息日的加班记录,在当月结转的时长之和。 |
法节加班时长(结转加班费) | 当月结转的且加班开始时间时法节的加班记录,在当月结转的时长之和。 |
结转总时长 | 当月结转的总时长。 |
迟到次数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中的迟到的次数之和 |
迟到分钟数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中的迟到的分钟数之和 |
早退次数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中的早退的次数之和 |
早退分钟数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中的早退的分钟数之和 |
补签次数 | 当前考勤账套月的工作日的考勤状态中的补签次数之和 |
补打卡数(总) | 补打卡数(总)=∑签到补打卡数+签退补打卡数 |
综合扣款 | 根据综合扣款具体配置内容 |
早退扣款 | 因为早退的扣款金额之和 |
迟到早退扣款 | 迟到早退扣款=迟到扣款+早退扣款 |
补签扣款 | 因为补签导致的扣款金额之和 |
迟到扣款 | 因为迟到的扣款金额之和 |
扣款合计 | 扣款合计=迟到扣款+早退扣款+补签扣款+综合扣款 |
是否全勤 | 非当月入离职员工(含当前考勤月开始第一天入职和最后一天离职的员工):满足以下所有条件后计为全勤,否则不算全勤 |
班次补贴 | 员工当月的班次补贴=员工每天的班次补贴之和 |
晚下班补贴 | 配置时间点为mm:nn补贴金额Y、hh:gg补贴金额Z,统计员工打卡情况表中工作日最晚的打卡时间包含在mm:nn(包含)~hh:gg(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hh:gg(包含)~考勤日结束(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X,补贴=X × Y + XX × Z |
餐补 | 配置时间点为mm:nn补贴金额Y、hh:gg补贴金额Z,统计员工打卡情况表中工作日最晚的打卡时间包含在mm:nn(包含)~hh:gg(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hh:gg(包含)~考勤日结束(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X,补贴=X × Y + XX × Z |
车补 | 配置时间点为mm:nn补贴金额Y、hh:gg补贴金额Z,统计员工打卡情况表中工作日最晚的打卡时间包含在mm:nn(包含)~hh:gg(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hh:gg(包含)~考勤日结束(不包含)之间的打卡记录次数记为XX,补贴=X × Y + XX × Z |
打卡率(%) | 坐班:计薪月内打卡情况表中打卡记录次数合计/所属考勤方案日历中截止到上一个自然日为工作日的应打卡次数合计 |
全勤奖 | 当月全勤时,全勤奖=方案中设置的全勤奖金额 |
计薪标准 | 数据来源:对应账套考勤归档 |
实际累计出勤时长 | 根据员工每天的最早最晚打卡以及外勤、外出、出差、请假情况综合计算后得出的累计工时字段 |
实际日均出勤时长(自然日) | 根据员工每天的最早最晚打卡以及外勤、外出、出差、请假情况综合计算后得出的累计工时字段均值;每一天的实际出勤时长为负数时取0。实际日均出勤时长(自然日)=实际累计出勤时长(自然日)/当月天数 |
实际日均出勤时长(工作日) | ∑一天的实际出勤时长(工作日)除以计薪月的天数 |
实际日均出勤时长(法节) | ∑一天的实际出勤时长(法节)除以计薪月的天数 |
实际日均出勤时长(休息日) | ∑一天的实际出勤时长(休息日)除以计薪月的天数 |
实际累计出勤时长(自然日) | 实际累计出勤时长(自然日)=实际累计出勤时长(工作日)+实际累计出勤时长(休息日) |
实际累计出勤时长(工作日) | ∑一天的实际出勤时长(工作日)——{(第一个时段打卡范围内最早的打卡-第一个时段打卡范围内最晚的打卡)∪(第二个时段打卡范围内最早的打卡-第二个时段打卡范围内最晚的打卡∪...)∪当天班次时间范围内的非休息日的(当天外勤、当天外出、当天出差)}-当天最早和最晚打卡范围内与打卡时间有交集的以及和外勤外出出差有交集的{各时段内休息时间∪各时段间休息时间∪当天请假时间} |
实际累计出勤时长(法节) | ∑{(当天打卡范围内最早的打卡-当天打卡范围内最晚的打卡) |
实际累计出勤时长(休息日) | ∑{(当天打卡范围内最早的打卡-当天打卡范围内最晚的打卡) |
已出勤天数正式 | 正式员工,已出勤天数=截止进入报表的前一天在职期间的应出勤工作日-截止昨天且在职期间的工作日请假天数-截止昨天且在职期间的工作日旷工天数(不包含迟到早退导致的旷工) |
已出勤天数非正式 | 非正式员工,已出勤天数=截止进入报表的前一天在职期间的应出勤工作日-截止昨天且在职期间的工作日请假天数-截止昨天且在职期间的工作日旷工天数(不包含迟到早退导致的旷工) |
报表总人数 | 计薪月内所用员工,取归档数据 |
全勤人数 | 是否全勤=是,员工计数 |
月加班总时长 | 按月汇总加班总时长 |
周加班总时长 | 按周汇总加班总时长 |
异常考勤 | 迟到、早退、旷工,并集求和 |
假期使用 | 假期使用天数:年假、病假、事假、长期病假、婚假、丧假、产假、奖励产假、陪产假、探亲假、工伤假、调休、产检假、流产假、自定义假期 |
平时天数 | 一个考勤周期内,周一至周五除法节以外的天数之和 |
周末天数 | 一个考勤周期内,周六和周日的天数之和 |
法节天数 | 一个考勤周期内,法定节假日天数之和 |
法节在职天数 | 一个考勤周期内,员工在职期间的法定节假日天数之和 |
4、招聘
字段中文名 | 计算逻辑 |
候选人招聘时长(天) | 候选人招聘时长=【候选人投递简历时间】点到【真实入职时间】的时间。取最新一条数据 |
聘用率 | 聘用率=已入职人数/职位收取简历总数(去重) |
offer接受率 | offer接受率=offer接受数量/【offer发送数量】 |
接收简历数量 | 投递时间范围内接收到所有简历数,包含放弃到人才库的数量 |
职位完成率(入职) | 职位完成率(入职)=入职人数÷职位需求人数 |
职位完成率(留存) | 职位完成率(留存)=(入职人数-试用期已离职数量)÷职位需求人数 |
需求完成率(入职) | 需求完成率(入职)=入职人数(简历入职人数)÷需求人数(需求去重,人数sum) |
需求完成率(留存) | 需求完成率(留存)=(入职人数-试用期已离职数量)÷需求人数 |
需求及时完成率 (入职) | 需求及时完成率 (入职)=需求截止日期前入职人数÷需求人数(未完成) |
需求及时完成率 (留存) | 需求及时完成率 (留存)=(需求截止日期前的入职人数-试用期已离职数量)÷需求人数(未完成) |
推荐通过率 | 推荐通过率=推荐通过简历数÷已推荐简历数 |
面试通过率 | 面试通过率=面试通过简历数÷安排面试人数 |
面试评价填写率 | 面试评价填写率=(面试通过简历数+面试不通过简历数)÷安排面试人数 |